文約2800字 | 預計閱讀8分鐘
- 作者 | 尚艷玲 《華夏基石管理評論》主編,華夏基石企業(yè)文化案例研究與著作專家顧問
- 來源 | 華夏基石管理評論(guanlizhisheng2015)
- 管理咨詢、培訓業(yè)務合作 | 010-62557029,13611264887(微信)
組織的宗旨是讓平凡人能做不平凡之事。
可是,緊跟著的就是:組織如何讓平凡人能做不平凡之事?德魯克認為關鍵是“績效精神”。檢驗一個組織的標準是,能否讓凡人做出超出其個人能力的卓越績效,能否挖掘組織成員的全部潛力,能否充分發(fā)揮每個人的優(yōu)勢并用來幫助其他成員提高績效。與此同時,彌補組織成員的個人弱點也是組織的任務。
“績效精神是對組織的檢驗。”德魯克說。檢驗一個組織是否是成功的組織,要看這個組織在組織的宗旨與道理倫理上是否推崇績效精神,是否將績效精神落實到機制設計與人事決策中。
筆者在讀到德魯克的這一觀點時,結合自己在咨詢實踐中的發(fā)現(xiàn),對企業(yè)管理的觀察及對管理思想的學習,認為打造一個讓平凡人能做不平凡之事的優(yōu)秀組織,在企業(yè)文化建設與人事決策中,要認識到以下幾個關鍵問題。
“融洽”并不是企業(yè)文化建設的優(yōu)先項,“士氣高昂”才是
彭劍鋒教授一直有個觀點:組織中亂一點不怕,關鍵是要活力。
如果組織里是一片其樂融融、相互捧場講好話、人際關系和諧融洽,因為怕得罪人誰也不敢講真話,這不是好事兒。如果出現(xiàn)這種“和諧融洽”,你只要稍稍深挖一層就會發(fā)現(xiàn),組織內出現(xiàn)“消化不良”,矛盾開始堆積,出現(xiàn)市場壓力傳導不下去,中高層忙得要命,基層和員工在“幸福工作”;誰也不對結果承擔責任,人人都在忙碌卻不創(chuàng)造成果,年初制訂的目標到年底時因為無從找到責任人,只好“法不責眾”的和稀泥,搞搞平均主義就過去了,等等。
相比于組織的“亂”,這種“和諧融洽”更可怕。
要注意的是,績效精神不是靠威權和管控形成的,而是要依靠績效文化建設,使績效精神成為組織的行為準則。
德魯克認為績效精神的形成具體包括:
2.組織必須聚焦于機會而不是問題。
4.通過組織內的人員決策,組織管理層必須證明,誠實正直是對管理者的一項絕對要求,是管理者必須具備的一種品質。
容忍“不求無功但求無過”的平庸之輩,等同于打擊績效優(yōu)秀者
組織里總是不乏這種人:沒有突出的功績能力,但也沒有什么重大錯誤,而且他們往往表現(xiàn)得態(tài)度很好,每當考評時,會得到這樣的評價:謹慎、吃苦耐勞。這種人信奉的處事原則是:“不求無功但求無過”。,一是只做職責分內的,不會主動多做一點點,因為他們認為不做就不會錯;二是他們總是故意不去分辨“沒做錯”和“做對了”的區(qū)別,認為自己“沒做錯”就是對了,你跟他討論工作成果如何,他會強調工作的過程如何辛苦。
“平庸之輩”是組織績效的“隱形破壞者”。
第一,會使得組織成員對績效的理解走偏,把“沒有失誤”作為成就,將“沒有劣勢”當成優(yōu)勢,從而使得績效目標形同虛設。
績效不可能總是“彈無虛發(fā),百發(fā)百中”的高成果,但也絕不可能演戲般的投入幾分鐘的激情就可以做到的。績效是一種能夠在各種長期任務中持續(xù)創(chuàng)造成果的能力。記錄績效一定是實事求是,失敗和成果都需要評價,優(yōu)勢與劣勢都需要正視,唯一不需要的是“不求無功但求無過”的“平庸”,在績效面前,滿足于“平庸”就等同于“糊弄”。
第二,“平庸之輩”的存在,會打擊那些取得優(yōu)秀績效,以及真正的執(zhí)行者的積極性,因為這兩種人嘗試的新事物多、做的多,犯錯誤的概念就會更高。最后,組織會出現(xiàn)不做事的平庸之輩過得好好的,什么好處都少不了他們,而真正肯做事、能做事的人因為犯錯誤多反而得不到什么好處。這樣的組織就太危險了!
有績效精神的組織,所有成員都不應容忍績效不佳、把“沒做錯”當成“做對了”的平庸之輩。
組織不是“以問題為導向”,而是要以機會為導向
以問題為導向,會使得管理者的精力大部分消耗在“堵漏洞”、“補墻”、“救火”的工作中,而不能去創(chuàng)造。用打仗形容的話,就是采取的是一種守勢,而不是采取攻勢一一打勝仗。
如果一個組織始終以機會為導向,就會展現(xiàn)出昂揚振奮的績效精神。人們把精力用于產(chǎn)生成果之處,即充滿機會的地方,就會感到興奮和激動,從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任務和來之不易的成就中獲得滿足。
當然,問題也不應被忽視,但要把問題放在在創(chuàng)造績效、打勝仗的過程中去解決,在“發(fā)展中解決發(fā)展中的問題”。
有績效精神、追求持續(xù)成長的組織一定是聚焦于機會的,并進一步把機會轉化為成果。《華為基本法》中在“成長的牽引”一節(jié)中寫到“機會、人才、技術和產(chǎn)品是公司成長的主要牽引力。這四種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。機會牽引人才,人才牽引技術,技術牽引產(chǎn)品,產(chǎn)品牽引更多更大的機會。”
因此,組織如果想要創(chuàng)造和保持一種成就感與績效精神,就需要讓所有的人聚焦于機會,要求每位管理者和專業(yè)人員把機會置于各自目標體系中頭等重要的位置。始終不斷地思考:“什么機會將會對企業(yè)和我所在的部門的績效與成果產(chǎn)生最大影響?”
此外,需要指出的是,績效精神是企業(yè)文化價值觀的內容,在對人的考察上,對人的品質考察和要求是重要內涵。組織績效精神的基石是管理者誠實正直的品質。
組織的精神是自上而下的孕育、示范和傳遞的,如果組織表現(xiàn)出昂揚振奮的精神,那是因為最高管理層積極向上;如果組織表現(xiàn)出頹廢壓抑的精神,那是因為最高管理層腐化墮落。正如諺語所說,“上梁不正下梁歪”,所以誠實正直這一品格是對管理者的絕對要求。